576.要气炸了(第14章)-《重生男神从做游戏开始》


    第(2/3)页

    那是表达自己对对方的敬意的一种仪式。比如参加亲朋好友的婚礼。通常需要包一个红包,这是祝福的体现。逢过节,长辈用红包的形式给晚辈发压岁钱。表达也是一种关怀

    。在我的广东和港澳地区。怎么还会在新年假期结束?开始上班的第一天。同事和下属派红包,被称为开工利是。其实是想要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

    为新的一年送上送上祝福。总而言之。在中华文化里。红包代表折,一种很正式的礼仪。背后是一种伦理和文化秩序。为什么这么说呢?

    这是因为。红包是不能乱发的。必须要遵守一定的规则。一般而言,长辈可以给晚辈红包。情侣之间也可以相互送红包。

    但晚辈却不能给长辈红包。否则是不尊重长辈的体现。你看到过春季的时候甚至包一个红包给爷爷的吗?但现在。这个规则早就被电子红包打破了。

    晚辈长辈发红包已经成为社交平台上的常态。所以说,当一些社交平台提供银行账户绑定和小额红包发送功能的时候。

    表面上看是普及的红包的文化。伴手。实际上却是在破坏红包所代表的文化秩序。其潜台词是,想要和一个人交往。就给他钱吧。不管是长辈还是晚辈。尚哥还是同事。嗯,他是谁?全对了。所以说,这种策略是十分符合消费文化的逻辑的。红包的流行,标志着消费文化给我们的社会带来的最致命的破坏。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消费文化有一个特别特别重要的运作机制。那就是给人们提供一种虚假的假象。让人们认为自己只要愿意花自己的钱。就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也没什么实现不了的目标。你想成为中产阶级?怎么办呢?省吃俭用买一个lv的包包。

    明天就去上班就行了。就是简单。电子报的出现和泛滥也是出于这个逻辑。因为把原本作为一种特定礼仪的东西给幻化成了一种普遍性的社会交际手段。让人们可以轻而易举地绕过各种仪式,以最简单的方式达到自己的目的。所以说,如今发红包这个动作已经没有任何文化上的意义了。而纯粹变成了一种机械化的习惯性动作。要对女朋友的爱怎么办呢?发个大红包吧。一员工心甘情愿在节假日加班,怎么办呢?群里发个大红包,叫大家去分。

    咱们也开始形成一种新的观点,那就是,一个人有多在乎我,完全取决于他愿意给我花多少钱,发多大的红包。在一个著名的网络分答平台上,我们可以看到大量情侣之间因为发红包的金额问题而分手的故事。一对情侣异地恋,情人节的时候,男孩给女孩发了52块钱的红包。你还气的哭了一夜。天不亮就分手了,原因是闺蜜的男朋友给闺蜜发辣。1314块钱。

    这些人。放过去,听起来就像是天方夜谭一样,但今天听来就显得无比真实。所以说,电子红包只是一个具体的现象,但它揭示出来的其实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

    那就我们。用来衡量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标准。正在日渐枯萎。最终,将只剩下一个所有人都能接受的标准,那就是金钱的数额。无赖人,社会交往中,我们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感情,是感谢,是关怀,还是想念?我们都会习惯性的拿出手机给对方发一个红包。至于和金额有多大,则取决于对方在我们心里的分量有多中,甚至对方能够给我们带来多大的利益。

    这样行。就让人很自然地想到马克思在资本论里面所说的。人与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别的联系了。但这个说法多少是有些危言耸听的,而且相信很多人不会赞同这样的判断,因为社交平台也好,电子红包也好,只不过是为了人们更提供了更多选择的技术而已。至于是不是做出这样的选择,还是看每个人自己的自由。

    对此,我享用著名文化理论家尼尔波兹曼在技术垄断这本书中提出的一个观点来反驳。波尔波兹曼认为,就是决不是、绝对不是中性的,它会对文化构成限制,也会对文化进行诱导。也就是说,技术会从自身的特征输出发,用各种方式去塑造文化。这种粗糙往往往往是沉默的,潜移默化的,让人们在不知不觉间完成了观念上的转变,所以我们才看到今天的红包文化已经在。跟十年前甚至五年前的红包文化有了本质的不同,如今已经没有什么人为。

    人会认为谈钱伤感情啊,恰恰相反,一个人在发红包这个问题上是大方还是小气,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他人。真美丽的象征。

    消费出定义是用货币来购买商品或者服务,但消费文化发展到了高级阶段,则必然会导致各种原本不是商品或者服务的东西也被货币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货币化,尤其是那些本来应该和金钱完全无关的感情,比如说亲情。爱情和友情一旦出现了货币化的迹象,带来的将是整个社会人文精神的退场,以及价值标准的冷漠。
    第(2/3)页